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荐书 | 翰墨风骨郑板桥

发布时间:2019-07-12 作者: 来源:九丘伴读 阅读量:5667

郑板桥

他是那个以“六分半”书“乱石铺街”体写“难得糊涂”的人,

他是那个“不在寻常蹊径”之中,诗书画并称三绝的人,

他是那个机智,随性,动辄骂人,“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的“怪人”,

他是情系百姓、为民请命,认为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

他是那个颠沛一生,却如磐石般坚强,如青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的人。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图书信息

书 名:翰墨风骨郑板桥

书 号:978-7-5306-7736-0

作 者:荣宏君

定价:88.00元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关键词:郑板桥、传记、历史

作者简介

荣宏君,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城市学院教授。1973 年生于山东。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后又师随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承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绘画之余从事文化史的研究,编著有《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徐悲鸿与刘海粟》《文博大家史树青》《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国宝传奇:张伯驹》等。

读前必看

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十分看重郑板桥这种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可贵品格,他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各种场合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词。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2014年10月1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郑板桥”为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栏目2019重点选题。7月10日首播《翰墨风骨郑板桥》,荣宏君主讲郑板桥“翰墨人生”。

《百家讲坛》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类节目,于央视开播以来创造了众多影响广泛的节目和话题人物,在观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看郑板桥,看“人生如逆旅”,“进击的士人”如何“千磨万击还坚劲”,并最终成卓绝大家。

郑板桥出身寒门,三岁丧生母,十三岁丧疼爱他的继母,二十九岁丧父,十年扬州卖画却依然举债度日,生性高傲,却不得不进入等级森严的官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却还因“贪污”而“奉旨罢官”,“一官归去来”却终获“三绝诗书画”。颠沛一生,历经坎坷,终成大家。

看郑板桥,看书生大爱,“一枝一叶总关情”,看为民请命,心系百姓,看一个高洁的狂傲的书生如何在森严的官场为看似不可为之事,看一个士人与世俗的不懈战斗,幽默,诙谐,充满睿智。

郑板桥是活跃于乾隆时期的画家群体——“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去世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距今已有252年了。郑板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他的事迹收入到正史《清史稿》中;他与官场、权贵的各种有趣故事,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坛、画坛和民间也被广为传颂,可以说直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

内容简介

命运似乎从来没有青睐过郑板桥。三岁丧母,家道中落;为了养家到扬州卖画,可卖了十年最后还是靠举债度日;生性狂傲,却偏偏进了等级森严的官场;为官怀济世为民之志,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两袖清风,可还是因“贪污”被人揭发,无奈“奉旨罢官”。

命运似乎又十分青睐郑板桥。天赋极高,少年苦学即得遇名师;扬州落拓十年,但总能遇到贵人,得到知己;“不懂规矩”得罪上级,却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甚至为他立生祠以纪念。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既是“难得糊涂”的七品县令,更是且“狂”且“怪”的书画大家,“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在正史里,关于他的记载却略平淡。在民间,他的传说却源远流长,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无一不令人热血澎湃心生敬仰。

为什么不断地传讲他的故事?究竟是什么让郑板桥成为百听不厌的故事中的主角?那些传奇故事的背后有哪些发人深省的道理?

荣宏君先生《百家讲坛》开讲《翰墨风骨郑板桥》,依托正史,辅以民间故事,于亦庄亦谐中为我们讲述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传奇人生。

精彩试读

乾隆时期,扬州的盐商富可敌国,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名家书画,其中大部分人都是附庸风雅,以此来装点门面,不过当时有一个盐商却与众不同,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安岐。安岐出生于1683 年,年长郑板桥十岁,是清朝首屈一指的书画收藏家、鉴定家,编著有《墨缘汇观》四卷。安岐家族原来是大学士明珠的家奴,后来在扬州经营盐业发家。富起来的安岐醉心古代书画收藏,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很多国宝级的书画作品大都经过他的珍藏,比如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都曾经是他的藏品。安岐收藏富甲天下,鉴定书画的眼力也非常厉害。据说有一次他花巨资收藏了一幅唐朝画牛大家戴嵩的《斗牛图》(图16-2),这幅作品笔墨精良,保存完好,安岐认为它是戴嵩传世精品。

得到宝贝,安岐免不得心花怒放,就特地举办了一场雅集,邀请扬州的文人雅士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客人到齐后,安岐小心翼翼地把这张《斗牛图》挂了出来,然后就信心满满地介绍这张画的传奇经历。安岐认为这幅《斗牛图》形态生动,墨趣横生,确信是大画家戴嵩的真迹。众人大多看不明白,但也都随声附和、称赞,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个时候却不敢表达出来。为什么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众心理。安岐本身就是著名的鉴定家,他收藏宏富,鉴定书画的眼力也很高,所以大家认为这既然是安岐认定的真迹,那肯定错不了。

第二,敬畏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因为安岐是大盐商,家财万贯。他除了收藏古代书画以外,还是当时书画家的重要赞助商。在座的很多艺术家在经济上都依靠安岐支持,所以谁也不愿意得罪这个金主,让他面子上过不去。

就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在客厅的一角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郑板桥。板桥一边大笑,一边指着《斗牛图》说:“一幅假画,何来如此赞扬?”一听郑板桥说这张《斗牛图》是假画,现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安岐是大收藏家,对自己的眼力非常自信。

安岐知道郑板桥以性格耿直狂傲出名,因此虽然对他的冷嘲热讽的语气有些不满,但还是很客气地说:“不知板桥先生有何高见,还请赐教一二!”郑板桥站起身,拱了拱手,淡定地对大家说:“板桥生在乡野,对耕牛非常熟悉。在田野乡间,经常能看到牛打架。两牛相斗的时候,牛的力气都集中在牛角之上,所以这个时候牛的两条后腿肯定是紧紧地夹住尾巴。而这幅画上的两头牛呢?尾巴都是上翘着的。戴嵩是韩滉的弟子,唐朝画牛大家,他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一幅《斗牛图》是赝品无疑!”众人一听,觉得板桥所言确实有道理,据说最后就连安岐也心悦诚服。

这个故事反映了郑板桥对待事情泾渭分明,不盲目从众,也从不曲意逢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