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三峡晚报:再见,铁路坝新华书店

发布时间:2017-08-14 作者: 来源: 阅读量:8775

2017年7月29日《三峡晚报》第一版

卷首语  书中岁月长

突然间,朋友圈就被《再见,铁路坝新华书店》刷了屏。

为何这篇文章能刷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个星期,直到去铁路坝新华书店采访,接触到员工、读者,才知道它为无数人打开了窗户。

每个人从书店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由此开始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在无法改变人生起点的时候,通过这扇窗户找到改变人生终点的途径。

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铁路坝新华书店作为宜昌市文化地标的地位,也让无数人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记忆,这些人当中有社会名流,有市井百姓。

用一句文雅的话说,这里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篇  综述

40年前在铁路坝荒野中建起新华书店成为宜昌市的地标性建筑

一个接一个的高温预警,走在铁路坝没几分钟,身上就汗湿了。走着走着,就想着在夷陵广场周边找个地方避暑。

逛商场?囊中羞涩;去快餐店?呆久了总觉得有人在看你。

选来选去,不自觉把脚步挪向了铁路坝新华书店。走到门口,看到新华书店楼下围着一圈蓝色围墙,一问才知道,这里今年9月要拆迁了,新华书店将暂时停业。

猛然间,有点恍惚。不知不觉间,这个陪伴宜昌人40年的书店,就要暂时离开大家的生活了。

一到周末,书店楼梯两边都坐满了人,只能侧着身子过

7月初,天气还没那么热。

84岁的陈其友,去胜利四路边的新华书店宜昌分公司交党费,这位大半辈子都献给铁路坝新华书店的老人,听说书店要拆了,在办公室内沉默了良久。

这天上午,应约赶到铁路坝新华书店二楼的陈老,连脸上的汗都来不及擦掉,就跟我们说:“不能让这张城市文化名片,成了大家的记忆!”

1972年,宜昌市新华书店只有胜利一路的一个门店,机关办事处还在宜昌市政府门房内,工作人员一共只有10来个人,陈其友和今年63岁的汪家华都在其中。

1973年,铁路坝新华书店开始筹建。

陈其友亲历了全过程。跑财政落实资金,跑建委选址。最终,地址选在了铁路坝。

当时的铁路坝是一片荒郊野地,人迹罕至。“甚至当年还流传一段说法‘铁路坝,鬼打架’。”汪家华当时负责基建,“如今的夷陵广场那个地方只是一片菜地,非常荒凉,放眼望去,杂草丛生,周围也是土路,不时有驴车队经过。”

“到1977年书店大楼建成,一共花了13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宜昌也算引起轰动的大事了。”陈其友回忆说,“我们这栋楼当年在全省都属第一。”

一旁的汪家华补充说,这幢6层的建筑,当时是按照“20年不淘汰的标准”建设的,建成后一下子就成为了宜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任何人来看,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大气。”

“当时流传一个说法,一个城市的门脸主要看书店、邮局和银行,至少我们新华书店这个门店是撑起了宜昌的门脸。”陈其友说。

17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书店,当时带给人们的冲击可想而知。它在荒草中拔地而起,不仅让荒芜的铁路坝有了更多的人气,也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更多渴望读书的市民对铁路坝心生向往。“开业那天起,哪怕是工作日,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赶来,大部分人都没有买书,就是为了嗅一下书香。”汪家华说。

62岁的赖文燕,从铁路坝新华书店退休几年了,可是对于新华书店感情依旧,每次过党组织生活还要回来。

1977年,铁路坝新华书店开业时,她成为了第二批进入新华书店的员工。

“上班时连公厕也没有,吃饭都是去旁边的轮胎厂、水厂搭伙。”即便这样,书店员工的工作热情却是自发高涨。她说,那时时兴送书上门,哪里需要书,骑个自行车、拖个板车就给送过去了,不需要安排催促,“最热闹的是过年,摆摊卖年画、卖挂历,一摆出来就被抢光了,紧俏得不得了。”

那时读书的氛围,用如饥似渴这个词一点不夸张。赖文燕说,市里好多领导也经常到书店来看书。一到周末,书店楼梯两边都坐满了人,只能侧着身子过。“当年还是属于有计划地分配,书到了都是优先大型图书馆,还有一些企业、科技单位等,像《西游记》、《红楼梦》这些书,包括世界名著,几乎是一到店就被抢光,真的是一书难求。”

赵忠祥来宜签名售书,数千读者把书店的木门都挤坏了

56岁的章勇和58岁的胡忠新,比赖文燕晚六年进入铁路坝新华书店,章勇在文学书籍专柜,胡忠新在美术书籍专柜。

因为在书店工作,他们曾经是朋友圈以及亲友圈中的“名人”。

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能知道铁路坝新华书店有哪些书籍上架销售的人,都是“有能力”或“有关系”的人。“书店半个月补充一次新书,补充书籍前就会有一个书目报,或提供给企事业单位,或放在书店内,放在书店内的书目报,一般人都不给看。”胡忠新回忆说。

新书补充来的那天凌晨,绝大部分宜昌人还在睡梦中,那些爱书的市民就来到铁路坝排队,队伍有几十米长。

排队买书的人都是“精确制导”,指名道姓买某一本书,不仅是因为提前通过书目报知晓,更多还是因为书摆放在柜台内或柜台后方的书架上,根本没有先看书再决定买不买的机会。

“读者来到柜台前,说明要什么书后,我们从柜台或书架上找到,然后开票。”胡忠新说,“读者确定要买之后,我们就开票,将票夹在柜台上方一根铁丝的铁牌上,使劲一推,那边收银台的人接住铁牌子,拿下票收钱,读者再来拿书。”

门前长队中,依旧有一部分人买不到心仪的书籍,胡忠新和章勇这样的营业员就成了被“公关”的对象。“经常有熟人或亲戚来找我,委托我帮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买书。”章勇说。

市民对于书和知识的渴求,是章勇和胡忠新24年来工作中最大的记忆。1987年,胡忠新负责的美术专柜开始销售美容美发书籍,8元钱一本的价格挡不住大家疯狂购买的热情。“我全年销售任务是16万元,结果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书一到柜台就被买走了。”他说,“还记得当时张贴了一些模特的画,有个老红军杵着拐杖来到我柜台前,指着我的鼻子骂我,说我把这些流氓的东西摆出来卖。”

最疯狂的一次,要属1996年赵忠祥来铁路坝新华书店签名销售《岁月随想》。3000多人涌向了铁路坝新华书店,章永和胡忠新都被安排到现场维持秩序。“当时书店的大门是活动木门,人来得太多,把木门都挤坏了。”章勇说,“现场我们准备了近2000册《岁月随想》这本书,全部销售一空。”

有些读者带着早已买到的《岁月随想》来请赵忠祥签字,结果有人不慎买到了盗版书,赵忠祥现场一摸纸张就发现不对劲。“有一位读者一下拿来三本书,赵忠祥只签了一本,说另外两本是盗版不给签。”赖文燕回忆说。

第二篇  故事

孙平小时候最爱跑到新华书店看书,顺便偷瞄书店里漂亮的女同学

从7月初以来,杨明声就很忙。

作为店长,他既要负责铁路坝新华书店的日常运营,还要配合新华书店宜昌分公司的“大动作”:通过微信,向广大市民征集关于铁路坝新华书店的老照片、老物件等历史记忆。“只要市民送来了,就会获赠一份精美礼品。”

此外,书店还在准备“放大招”:这天晚上7点,邀请爱书人到店内参加一个告别PARTY。“大家一起吟诗作对、分享美文、朗诵吟唱,回顾咱们书店的过往点滴,畅想书店美好的未来。”杨明声说,“大家可以通过‘宜昌新华书店’公众号报名。”

为了这次告别PARTY,他们还定制了一批特殊的书签——两片竹简,上面分别刻着“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和“感谢有您”的字样。

漂亮女同学秀色可餐,专心读书时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41岁的孙平有个非常文艺范的网名“散步的鱼”,26日这天,他来到铁路坝新华书店,想买一本有关摄影的书。 

“书店进去就有墨香,非常喜欢这样的味道。”10岁起,他就开始光顾新华书店,一直逛到现在步入中年。

上初中时,家里给他的零用钱不够花,他只能跑到书店里蹭书。他赶上了一个好年月,当时的铁路坝新华书店刚刚从封闭式柜台,改成了半封闭式,有时候看书就不用央求柜台后面的叔叔阿姨帮忙拿书了。

“拿到书,就在楼梯上找个位置坐下去,我喜欢看各种小说。”他说,“遇到特别喜欢的,就经常不吃早餐攒钱,然后买回家。”

青春懵懂的他,在书店里除了看书,还会偷瞄漂亮女同学。“大家都埋着头看书,谁会注意有没有人偷瞄你?”孙平回忆说,“漂亮的女同学本来就秀色可餐,专心致志读书的时候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每个少年心中都会有一个林黛玉,孙平的青葱岁月里,在铁路坝新华书店跟无数个心中的林黛玉擦肩而过,没有搭讪、没有寒暄,甚至连她们的名字都无从得知。“进到这里,就不会想着去打搅别人,而且如果去搭讪,感觉就是对书店的亵渎一样。”他小声笑着说,“更何况我根本没有这个胆子。”

移动互联网时代,孙平依旧没有改变去书店看书的习惯,在他看来,手机阅读是一种快餐式阅读,虽然消磨了时间,却无法触动内心的那种情怀。

“现在也不会去偷瞄看书的女孩子了,更多地是去体验那种安静,去嗅一嗅一屋子的书香。”他说,“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感觉内心特别安静。”

说完这些,孙平便到收银台付款,买走了一本摄影书籍,临走前还不忘问书店工作人员,告别PARTY举办时间,他想如果有时间的话就来参加,“缅怀一下我的青春岁月,跟青春来一次告别吧。”

徐梅9岁时跑到新华书店,用奖学金买了本《好词好句》

41岁的徐梅,是一个网络书店的老板,是朋友圈里有名的文艺女青年。

听说铁路坝新华书店要拆迁,儿时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当时家里人生病,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每次看着身边的同学有新书看,她总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9岁时,买书梦想实现了。那年寒假,她期末考试考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学校给她发了一笔奖学金。“2块钱,我揣在兜里都攥出了汗。”她说,“拿到奖学金那一刻,心里就决定了,要拿着钱去买书。”

放寒假第二天,她朝铁路坝新华书店飞奔而去。当时供孩子们看的书除了连环画,就是作文书这类的教辅资料。徐梅直奔教辅资料柜台而去,让售货员阿姨帮她找到一本《好词好句》的作文辅导书。

“班里有个男同学有这本书,老师经常夸他作文写得好,他下课后就跟我们得瑟,说是《好词好句》这本书教给他写作技巧。我就暗暗记下了书名,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我的文学梦从那个时候开始萌发了,这得感谢新华书店,还有那本书。”徐梅记得,交了钱后,书店会在尾页盖上一枚蓝色的印章,当时觉得特别神圣。

如今这枚蓝色的印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即将告别的日子,铁路坝新华书店将印章颜色改成了红色,并专门定制了纪念印章,上面有新华书店的名字外,还专门增加了“1979-2017”的字样。

杨明声说,因为书店房产证上的日期是1979年,所以1979年被作为铁路坝新华书店的开业年份。“实际上是1977年开始营业了,到今年整整40年。”他说。

徐梅和杨明声是微信好友,但是两人并不熟悉,只是因为同是爱书人而成了网友。

徐梅每次在微信朋友圈推介宜昌作家的书籍时,杨明声总会第一个点赞,并且时有互动。

徐梅的网络书店主要销售宜昌作家的作品,“经常去参加铁路坝新华书店的本土作家签售会,觉得每次去收获都特别大,并结识了一大批宜昌作家,觉得自己也应该为传播宜昌优秀文化出力。”

王师傅买了一套儿童读本,准备去美国探亲时送给孙儿

26日下午5点,高温尚未退去。58岁的王师傅选好了书,到收银台前结账。

我们看到他手中拿的全是《不一样的卡梅拉》、《宝贝睡前美绘本》、《父与子》这类的儿童书籍,上前攀谈时得知,他下个月要去美国探亲,准备把书送给孙儿的。

王师傅是个爱书人,年轻时给自己买书。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后,每个月雷打不动带着孩子逛书店,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子果然读书出色,最终到美国留学,并与儿媳妇在美国定居。

下个月,他要去美国看望才8个月大的孙儿。“我是专门来买几本中文版的儿童读物,虽然孩子还小,但中国文化不能忘。”他说。

正在收银的李茜告诉我们,像王先生这样的读者很多,“很多人买《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还有国学类的书,都是带去国外给小孩子看的。”

就在这时,杨明声的微信有新消息来了, 原来是在武汉工作的胡金龙咨询告别PARTY的事。通过微信,我们跟胡金龙攀谈了起来。

42岁的胡金龙虽然在武汉工作,但对铁路坝新华书店仍旧有美好的记忆。“我读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后,对电器有了极大的兴趣,就到处找相关书籍看。我专门去宜昌县的图书馆办了借阅卡,但是那里的书籍都比较旧,便在周末放假坐公交车赶到铁路坝新华书店看。”

果然,铁路坝新华书店没有让他失望。他找到了最新的电子类书籍,如痴如醉地沉寂其中。“没有钱买,就一整天一整天在里面看。”他说,“偶尔会换换口味,看些小说什么的,结果不知不觉又迷上了计算机书籍。”

三年半的蹭书时间,给胡金龙打开了一扇大门,他居然从完全看不懂计算机书,到后来能够看懂编程书籍,高考时选了当时并不多见的计算机专业深造,“从那以后,走上了程序员这条路。”

时间流淌,很多记忆都已消逝。那天,胡金龙偶然看到朋友圈里发的一篇《再见,铁路坝新华书店》的文章,点开之后看到那熟悉的场景,记忆瞬间浮上心头。“是这家书店带我进入了这个行业,如今它到了告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所以打算抽时间回来,跟它告个别。”

第三篇  特写

有很多人没拿到郭敬明签名书痛哭流涕

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员工们怀旧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聊天时总是不自觉想到以前的事,那种依依不舍,那种朴素的自豪感,总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

我们接触的员工中,有分公司领导,有店内普通的员工,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串故事来,但是每个人都说了一件事:名人的签售会。

随便找出一个员工,大家都能说出耳熟能详的名字:赵忠祥、倪萍、二月河、方芳、杨红樱、陆毅、六小龄童、郭敬明……

有粉丝买了13本帝王系列,让二月河每本都签名

铁路坝新华书店为什么能让这么多名人来签售?这是由它的“江湖地位”决定的。

“我们营业面积在全省地市州是最大的。”杨明声说,“关键是我们的销售额高,2003年就突破了1000万元,名人来签售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他的作品在当地的销量是否达到标准。”

赵忠祥开启了宜昌名人签售的序幕,此后倪萍等人来宜昌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签售热潮。“倪萍的《日子》我们现场卖了1000册左右,很多人一买就是好几本,然后请倪萍签名。”46岁的副店长纵爱玲说。

她说,倪萍签售时,人数虽然没有赵忠祥的读者那么多,但是门口的广场上也站满了人,“很多人本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一旁围观发现是倪萍来签售,也现场凑热闹买书来等待签名。”

令纵爱玲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同方芳等一批作家来铁路坝新华书店签售时,有很多读者把几个作家的作品全部买齐,然后挨个排队等候签名,现场居然卖出了近500套《康熙大帝》。

“有读者特别喜欢二月河,当场买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帝王系列,一共13本。”纵爱玲回忆说,“有个读者现场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让我们啼笑皆非,他让二月河老师在13本书上,每本都签名,考虑到这个读者是二月河老师历史小说的忠实粉丝,二月河老师满足了他的愿望。”

书店帮忙联系郭敬明,帮助小女孩拿到签名书

让杨明声和纵爱玲印象最深刻,还是郭敬明2004年上半年来宜昌的签售。

《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在2004年出版时,成为2004年全国文学类畅销书第一名,也是铁路坝新华书店当年销量最高的书籍之一。“高销量是能够请到郭敬明来签售的主要原因。”纵爱玲说。

郭敬明的读者群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当时并非休息日,却有大量的学生或逃课,或在父母的带领下赶到铁路坝新华书店。“现场一度非常混乱,我们不得不加派大量的人手来维持秩序。”纵爱玲说,“那种场面,至今回想起来,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大量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在那里尖叫,呼喊着郭敬明的名字。”

因为人太多,这场签售会不得不提前结束,以至于很多赶到现场的学生们没有获得签名,很多人现场都痛哭流涕起来。

“其中有一个小女生,在我们书店门口哭了很长时间,她的妈妈在一旁劝说了好久都没有用,最后妈妈找到我们书店,希望我们能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愿望。”纵爱玲说,“我们体谅这位妈妈的良苦用心,跟郭敬明身边的工作人员联系,最后找到郭敬明所入住的宾馆,最终帮助这个小女孩拿到了签名书。”

不过,无论是杨明声还是纵爱玲,心目中最大的明星还是“宜昌地图”,10多年时间总销量超过10万张。杨明声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宜昌作为旅游城市闻名全国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宜观光旅游,“我们铁路坝新华书店正处市中心,很多游客在宾馆休整后,出门逛街看到书店在营业,就来书店买地图,2007年那年,我们卖出一万多张宜昌地图,游客买地图除了找路外,更多是一种收藏意义。”

1977年,新华书店在铁路坝这片荒郊野地扎下根,一晃就过去了40年。当年的这个新华书店不仅撑起了宜昌市的门脸,还让更多渴望读书的市民对铁路坝心生向往。(老图片由铁路坝新华书店提供)

84岁的陈其友向记者讲述筹建铁路坝新华书店的过程。

●总策划:柯冬林 贺少雄●策 划:郭孝洪 方龄皖●撰 文:聂 烽 丁 薇●摄 影:王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