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2024图书馆配市场调查:纸书借阅走低 馆配渐陷胶着

发布时间:2024-03-29 作者: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阅读量:7284

近日,一篇名为“我,建了一座没有烂书的公共图书馆”的推文火遍全网,文章把“馆配”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向公众展示,引起巨大反响。在图书馆传统的春季采购季,本报面向全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展开采购需求调查,详细了解面对技术变革、智能化发展、馆配市场竞争加剧等新态势,图书馆配市场的变化。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图书馆社群和定向邀约方式发放问卷,共收到来自51家图书馆的有效问卷。同时,我们深度访谈公共图书馆负责人、高校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学者以及国内7家代表性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就馆配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挖掘这一市场潜力,提供真知灼见。

错位的供需关系

根据调查,目前图书馆馆配市场格局中存在着供需关系错位的现象。一方面是读者期待与图书馆纸电馆配资源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则是图书馆处在读者电子阅读偏好与出版行业纸电模式现状的夹缝中。

在读者期待方面,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2022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统计,馆均纸质书刊外借量从2017年的9.82万册下降到2022年的3.58万册,呈持续减少趋势。

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对纸质图书的馆配需求与读者借阅趋势相悖。从问卷结果来看,2023年纸质图书的馆配码洋较2022年呈上升与持平的占比为74.5%(见图1),纸质图书的馆配品种较2022年呈上升与持平的占比为72.5%(见图2)。这些调查结果均与断崖式下降的纸质书借阅趋势相反,也就意味着在馆藏资源方面,图书馆或许正在面临着供需关系错位的现状。

同时,本次调查还针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种类进行摸底,结果显示,90.2%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主要推广图书类型为纸质书(见图3)。而如今读者的阅读行为变化较大,单纯依靠纸质书难以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在调查“阅读推广服务遇到的问题”时,“读者参与意愿不强”的结果占比68.6%。这也意味着图书馆在阅读服务方面亦呈现出较大的供需矛盾。

在当前人工智能大热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往,图书馆作为纸质图书的主要提供者和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其价值体现在收藏各类图书资源、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以满足读者对纸质书籍的阅读需求。而现在这一切都在面临着极大变化。

一位高校图书馆馆长表示,这一现象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一方面,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的发展更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图书馆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发中心的地位,即使是学术性的文献资源,读者也可以通过慕课、OA(开放获取)等渠道获取,知识已经不仅仅保存在图书上。另一方面,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夹杂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人们已经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这也是纸质图书借阅量下滑最根本的原因。

在电子资源方面,部分高校电子书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纸质书。树人阅读研究院2022年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书、电子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纸质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也存在同样趋势。据悉,南京图书馆读者纸质图书借阅量近年来基本保持在每年70万册(次)的水平,电子图书借阅量由2021年的8万册(次)增长到2023年的11万册(次)。人们数字化阅读倾向是不可逆的,然而在电子图书馆配格局中,纸电供应也存在着错位的现象。

调查显示,近3年来,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经费仍然保持着纸质图书多于电子图书的趋势,其中,约41.2%的样本显示,近3年图书馆采购纸质图书经费仍然“远多于电子图书”(见图4)。关于未来纸电资源采购量的经费预期,“纸质图书多于电子图书”“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持平”“纸质图书少于电子图书”的三个选项也近乎三等分(见图5)。

然而这种纸电供应的错位或许并非出自图书馆方本意。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委员、副社长纪轶倍表示,这几年馆配需求有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要求品种全、质量好,但是单品种的复本量、折扣和大码洋图书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电子书的采购需求在加大,部分图书馆在采购纸书的同时,提出购买同品种电子书的要求。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庄晓明也表示,近几年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每年的涨幅保持在20%左右。这就要求出版社在选题阶段就开始纸电同步的顶层设计,纸电同步模式便在馆配市场中构成了另一个突出矛盾点。

尽管调查显示,高达82.4%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出版单位采取纸电同步发行的方式(见图6),但现实中,大约52.9%的样本反映当前市场上主要还是以纸质图书先行的模式为主导(见图7)。这导致图书馆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电子阅读需求与出版界现存纸电出版时序不匹配的问题之间陷入困境。

许多出版机构依然遵循着纸质书先行,随后跟进电子书的发行策略,导致纸电版本之间存在时间差。这种不协调的同步性可能会限制图书馆对某一出版单位电子资源的采选意愿。同时,版权保护的挑战以及电子资源授权使用的限制进一步加大了图书馆在纸电模式馆配工作上的复杂程度。

混乱的馆配市场

“我,建了一座没有烂书的公共图书馆”推文中提到,“从书商们那里我得知,教辅书的进价只有一折两折,鸡汤言情书两折三折,而精品书籍要五折以上。”而据记者采访得知,从高校招标情况以及馆配商的年度报告来看,优秀高校图书馆的普通图书中标折扣普遍在68折到72折之间,这才是符合业界的认知以及作者、出版社、馆配商维持良性运转的前提。同时,根据调查,目前馆配市场中存在着招标经费、质量与数量不可兼得的矛盾,出版机构、图书馆、馆配商都在围绕着这一变量作平衡。

“馆配商提供图书品种质量不高”“优质图书可获得性缺乏便利”“书目更新滞后,选书不便,与馆藏对接不友好”“低价中标”……在调查馆配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时,各种矛盾浮出水面。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表示,“作为馆长,当然是想以尽可能充足的经费,买到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多的图书,但是这往往是一厢情愿。个人以为,在经费、质量与数量的三个要素中,质量本不该由图书馆采购时来考量。设若将质量要素除外,招标经费与馆藏册数之间寻求达到一种平衡应该不是难事。”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将经费与馆藏册数平衡起来,“低质中标”反而容易成为最终结果。

一位高校图书馆馆长表示,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希望在评标办法中制定相对高标准的评分指标,同时制定较为严格的验收标准。但在具体实施时,招标代理公司往往以“涉嫌歧视性条款”为由驳回或降低评分指标和要求,导致投标门槛极低;而严格的验收标准会导致延长供货期甚至验收不合格,进而造成无法完成年度预算支付进度,甚至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执行。因此图书馆往往被迫降低要求。

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馆配市场中政府采购招标带来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政府采购招标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实力雄厚、优秀的大型馆配商反而不占优势。其次,馆配书单采取“双盲”评审方式,评委仅通过标书中的内容和商家的承诺作出评审,与企业实力和口碑完全无关。有些时候,评审专家的“不专业”或不了解馆配业务也会导致质量的不稳定。最后,招标预算按年度执行,但图书出版贯穿全年。这些因素会导致三方面的后果。其一,导致供货商频繁变动,每次需要重新磨合图书馆的加工和配送要求,甚至有供货商认为是“一锤子买卖”,不注重企业声誉的积累。其二,馆配能力和经验一般的企业会通过降低折扣、夸大承诺来承揽标,但在具体供货时掺杂不符合招标要求的书目,或者以“无货”为由屏蔽利润率低的图书,导致履约质量参差不齐。其三,预算支付时间的要求造成供货时间集中,有可能错失采购窗口期,导致到书率低。即目前的招标规范未充分考虑图书采购这种属于“货物”和“服务”结合体以及“知识生产”这种标的物不明确的特点。

二是一些馆配商把经营资质出借或者转让给小微企业参与投标和供货,小微企业仅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即可自主经营。为了控制成本,其进货渠道、供书能力、供书质量和编目质量均与原资质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这在调查中也成为不少图书馆集中反映的问题——“馆配市场较为混乱,价格战突出,实际供应商服务质量难以满足馆方期望”“有些馆配商非常差,低价中标”……

庄晓明表示,近两年中小馆配中盘商不断壮大,但其实馆配市场总蛋糕就那么大,无非是用折扣来撬动订单,这种短期行为会让馆配的价格体系崩塌。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副主任、教授杨思洛分析,三方面原因造成了混乱的馆配市场出现。一是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众多图书供应商为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价格战等策略,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市场上的图书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二是招标经费与馆藏册数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在图书馆配项目的招标中,往往会对馆藏册数有明确要求,而经费有限,可能导致图书馆在采购时更注重数量而非质量。这使得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难以平衡经费和馆藏质量的关系,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图书进入图书馆。三是图书馆配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在信息获取和传递方面存在障碍,导致图书馆难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加了采购风险。

陈军认为,“烂书”是一个复杂话题。若是图书馆存在“烂书”,首先是馆配商源头的审核把关问题。因此,在筛选馆配竞标单位时,南京图书馆主要有三个维度的考核标准:一是馆配商提供的书目质量;二是馆配商的信誉度、影响力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力;三是馆配商采购图书的到货率。

就南京图书馆的做法而言,如果管不了源头,就只能管“进口”。一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招标制度、拟定详细的采购项目需求的招标文件,执行规范、合法的招标流程,以此筛选资质过硬、口碑优秀、信誉一流的馆配竞标单位,从而做好馆配书采购的前期把控;另一方面,根据南京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配置需求,灵活拟定采购书目提交馆配商,定期安排采访人员参加不同类型的图书现场采购,做好中期控制;最后在闭环阶段,制定严格的馆配书到馆验收流程制度,逐本审核验收。此外,南京图书馆还注重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在采购方式上,南京图书馆还通过“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将选书的权利更多地交到读者手中,凭借“陶风网借”平台将全国各地读者借阅的书免费邮寄到家,避免图书馆采购“烂书”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图书流通率。

但同时,一位高校图书馆馆长也坦言:“图书采访和文献资源建设不是一个仅依靠规则和制度就可以做好的工作,其中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从业者没有人希望自己挑选的图书无人问津、遭人诟病。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其让馆员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莫不如实事求是:按GDP比例或者整体预算的比例拨付经费,在这个基础上再对馆藏册数提出要求。”

AI的负能与赋能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平衡,馆配价格、质量和册数之间的矛盾尚无解决之道,人工智能(AI)带来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ChatGPT的出现及AI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图书馆作为“知识库”的角色,是否图书馆也面临着生死存亡?传统来说,图书馆被视为知识和信息的中心仓库,人们依赖图书馆来获取书籍、期刊、报纸等多种信息资源。随着AI和互联网的发展,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开放获取、自媒体加速了这一进程,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组织方式被弱化甚至替代。“当很多人已经通过自媒体实现知识变现的时候,图书馆员还在为免费讲座门可罗雀的读者数量发愁。”图书馆不再是“知识库”了,未来又该如何?

杨思洛认为图书馆到了该回到“起点”的时候了,他表示:“图书馆应该保持其作为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场所的独特性,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体验。”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数据信息量大、内容质量较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被完全替代的。它不仅是一个提供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社区空间。

陈军对此也有同样思考:“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资源获取之所,作为‘第三空间’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强,也就是除了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第二空间’之外的物理空间功能在不断增强,现在不少入馆读者不是去借还书的,而是听讲座、看展览、学习交流、参加活动,甚至是文化休闲。未来的图书馆,将是一个更加动态、互动、个性化、智慧化的学习和文化交流空间。”

此外,杨思洛认为,AI还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检索和推荐服务。利用ChatGPT等技术,快速准确地回答读者的问题,推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AI可以帮助图书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AI,图书馆可以实现对藏书的智能分类、标引和推荐,帮助读者更加方便地找到所需资料。还可以利用AI对读者的借阅记录、阅读习惯等分析和预测,为图书采购、推荐等提供决策支持等。

陈军也表示,AI,尤其是ChatGPT这样的问答系统,能够提供即时的、定制化的信息检索服务,而不是传统图书馆检索系统那样需要使用特定的查询语句或者浏览大量的索引。尽管AI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图书馆传统的角色,但同时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和发展机遇。图书馆可以利用AI来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实现从纯粹的信息提供者向知识创造和共享的平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