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实体书店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3-07-31 作者: 来源:山东宣传 阅读量:1219

实体书店,许多人心中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偶然想起,总觉不久前才去过,但细细数来,却是数年甚至十数年光景。

伴随电子书、网络购书迅速兴起,直播、短视频“秒速”获取信息,实体书店遭受的打击堪称“降维”。近年来“实体书店”出现在大众视野,也常关联“倒闭”二字。

实体书店真的不行了吗?

虽然今年以来尚未有权威数据公布,但仅从“2020年关店数量超1500家,是2019年的3倍多”,便能感受到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困境。但与之相对的,是2020年开店数量达到闭店数量的2.6倍,且随后两年仍保持相似趋势。

闭店数量指向“夕阳产业”,开店数量却又“前景光明”,看似矛盾的背后,关乎文化与消费、社会与个体的“变”与“不变”,正左右着实体书店的未来。

1

从西汉时期的“书肆”算起,实体书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属性”内核稳定,“商业属性”与时俱进,共同推动实体书店发展至今,直至电商浪潮袭来。

看似“碾压”的背后,实体书店并非孤立无援。关于时代变革的讨论,不仅让实体书店得以喘息,也提供了“重振旗鼓”的机遇。

“慢”与“快”,是社会节奏之论。

新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进程,极大提速了工作生活节奏,时间管理精确到分秒,电子图书一键查阅,网上购物随时下单、不日即达。但相对的,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阅读浅层化等群体性问题不可忽视,人们的阅读习惯正经受巨大冲击。

从纸质书籍到实体书店,我们怀念“从前慢”的“仪式感”,这并非“虚无缥缈”的矫情或妄想。纸质书页、印刷装订,不可替代的固态化、实体化特性,更易让我们感受阅读的沉静。数字时代倡导和重建纸质阅读文化,实质是对减缓节奏、深度感受的又一次探索。

“古”与“今”,是传承发展之论。

对书而言,“旧媒介”与“新媒介”的更迭并非头一遭。简牍帛书、手抄本、手工印刷书等传统书籍形态,在数次“改朝换代”后,最终让位于现代印刷技术。数字阅读作为“新媒介”,“数读”实质上提供了更多可能,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读”用户达到5.3亿,“数读”方式接触率达到80.1%,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但无论媒介如何改变,书籍所承载的内容不能变,如基于“数读”的大众阅读、有声阅读、专业阅读依然满足了多方需求。同时,实体书店所肩负的主业不能变,无论是数字化融入还是多元化探索,都要做好“书”的文章,而非舍本逐末。

“退”与“进”,是转型方向之论。

对实体书店而言,虽然“有情怀地挣钱”是理想状态,但经济效益不乐观,窒息且致命。一方面,市场洗牌从未停止,小体量、弱基础的实体书店,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小风浪”可能就会带来“大颠簸”。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改变“比翻书还快”,影视、运动、游戏等领域迅速崛起,阅读不再是普适的消费选择。

 “进”或“退”,既是“两难”,也是“两可”。在大趋势的带动下,有主动求变的,也有坚守本色的;有紧跟潮流的,也有深挖内涵的;有做大做强的,也有力求精致的。“进”与“退”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如何打好手里的牌。

2

今年6月,某靠“颜值”走红的连锁书店接连闭店,全国范围内关张分店甚至超过1500家,相关新闻引发热议。

美化环境、提升颜值,是众多“自救”举措中的一种,在某段时间里确实成效显著。但依靠新鲜感引流只是开始,如何做好留住客源的“后半篇文章”才是关键。

相较于客观层面的冲击,倘若实体书店“自乱阵脚”,慌乱与盲从将更为致命。若想绝处逢生,不妨从回答“三大终极问题”开始。

我是谁?

与其说实体书店是被时代冷落的,不如说是被社会偏爱的。作为“城市夜空里的一盏明灯”,只要书籍不消亡、阅读不消亡,实体书店就永远有一席之地。长久以来,虽然行业不太景气,但政府关心、媒体关注、社会关切,其实一直都在。

为了谋求出路,打造“第三空间”、集成多元功能、跨界融合发展……当我们再提起实体书店时,更多的,是在讲一个泛化的概念与形象。或者说,一个空间有书、卖书、能看书,无论附属多少功能,或许都可纳入实体书店的范畴。这未尝不可,但需警惕——如果实体书店的灵魂不再,热度过后又该何去何从?

我从哪里来?

实体书店,“实体”是形式,“书店”才是本体。商业、运营、盈亏,这是实体书店必须面临的“温饱”问题。

首先,融入人文元素是复兴的重要途径,但在某些场景下,“读者”与“消费者”并不重合,“文化”与“商业”也并不完美兼容,仍需要多方介入以达成“双赢”。其次,“标签”并不是越多越好,地域文化、当地市场、本土受众等要素不尽相同,一味“叠buff”或许会适得其反,成为现代版“橘生淮南”。

此外,盲目被动转战电商、巨资造景、打折促销不可取,被浪潮裹挟前进,只会不断失去市场主动与受众青睐。

我要到哪去?

商业属性之外,实体书店还被赋予了诸多期待——人文展现、文化服务、艺术美学……这些“隐形福利”,需要有效举措加以转化。“只做书店的书店”“连锁不复制”的钟书阁便是代表,如融合齐国故都、陶瓷琉璃、天然溶洞等诸多元素的海岱楼钟书阁,让人们看到了实体书店的无限可能。

文化,是最契合、最有文章可做的要素;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底色。坐落成都的散花书院,引自成都四大名楼之一的散花楼,李白曾赞其“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书院中更有多位文化大家题名、题匾、赠联,是实体书店,也是文化客厅,成为古今文化文明交融之地,赋予了其不可估量的深意与价值。

3

任何一个行业的未来,都是难以预见的,实体书店也不例外。

相比于探求结果,正视自身、解决问题、思变求进,不断创造关于文化、关于阅读、关于教育、关于生活的更多可能,实体书店才会更加精彩。

唤起阅读风尚是基础。

简单讲,就是要让“全民阅读”无人不知,让阅读空间无处不在,让读者“随处可去”。

今年5月,山东地方标准《城市书房建设和服务要求》颁布实施;6月,“山东全民阅读在线”数字平台上线;截至今年4月,山东省建有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154家,城市书房506家,农家书屋5.6万家,职工书屋1.95万家,乡村儒学讲堂2.2万余个……“书香山东”品牌深入人心,全民阅读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良好的阅读氛围,带来更多的阅读群体、更大的市场需求,为“阅读事业”与“阅读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沃土。

7月27日至31日,山东迎来了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会场在济南,分会场设临沂。此前的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也在济南举办。图书盛会一再落户齐鲁,既为人们提供了感受“慢阅读”的氛围,也体现了阅读给地方带来的力量与机遇。

拓展多元场景是关键。

未来已来,实体书店不止于前,也不止于此。

作为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的活动之一,“爱阅之城创变未来”2023年实体书店发展论坛将齐聚行业大咖、知名书店人等共同参与,分享和交流“书店+”经验,探讨行业发展。

无论是满足阅读需求的主责主业,还是基于“书店+”拓展餐饮、文创等消费场景,又或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从广度到深度,从多元到专业,“不被定义”的实体书店,正从单一书店向文化综合空间发展。

如何与“城市历史脉络”及“文化性格”彼此印证,正是实体书店转型与复兴的题中之义。

推动多方参与是重点。

政府、市场、行业、企业,以及实体书店本身,都是“局中人”。

今年5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鼓励实体书店参与公共阅读资源建设,推动实体书店与公共文化机构融合发展。

无论是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无论是“行业前辈”还是“新生力量”,政策、经济手段的助力,硬阵地、软文化的提升,以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多元动能的注入,都在为实体书店的未来铺路搭桥。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要靠“主角”的事在人为。

感性期待,理性对待,总会有人退出,也总会有人留下并且更好。让实体书店重回视野,让更多人选择实体书店,让阅读成为社会风尚,是我们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