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下半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3-02-24 作者: 来源:浙江出版传媒 阅读量:1544

走进一家书店,你最先注意到的会是什么?是上天入海的布局设计,别具匠心的建筑风格,还是相得益彰的主题展陈,闹热非凡的市集咖吧?

“最美书店”之风盛行一时,使得场景建设、空间美学成为书店从业者公认的转型切点与升级焦点。以“钟书阁““西西弗”为代表的民营网红书店率先破局,实现“美的蜕变”,一度占据市场高地。

然而,大疫三年,实体书店的零售业务、人员聘用、场地投入和线下场景体验服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创,盈利模式也难抵严苛的市场考验,书店品牌两级分化进一步加剧。

风靡一时的网红书店“言几又”接连闭店,引发业内唏嘘,多家以打着“小众”旗号的个体书店也难逃厄运,同样令人深思。

万物回春,蓄势而发。各项宏观政策的调控、经济复苏的加持,以及国内外书店行业对于挖掘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内涵的举措,都预示着实体书店将在2023年迎来新一轮机遇期。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产业的转型与变革,都离不开人这个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来势汹汹,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当下,人将是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下半场的定盘星。

这里的人,指的是书店一线经营者:如果说实体书店是数字化浪潮中逆流远航的巨轮,那么书店一线经营者便是这座航船的掌舵手。

自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战役打响以来,业界集体聚焦于空间业态建设与“书店+”服务的探索。这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指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已充分强调了公共场所的社交作用。

这也证实了互联网时代的实体书店之争,本质上是空间生态革新的交锋。当实体书店被视作空间媒介存在,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搭建社会交往场景的重视不容置喙。

但人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文化关系的产物。空间占有者之间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了空间内的关系网,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各类传播活动实现的。

如果将书店店员看做书店营销活动的传播者,顾客则是接受者,后者所作出的回应与提出的要求则是一种反馈。

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反馈能检验营销服务的效果,提供改善的思路与发展的方向;从受传者的角度看,这种正向信号能促使其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书店活动中去。

“我为了买一本书来到这家书店,但最终却买走了更多与此无关的书籍”便是对此最好的印证。

空间易变,模式易改,但人才难得。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实体书店破局之路,应从“人”身上下手。

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空间变美了,业态丰富了,店员的各项素质能力也应快步跟车。然而事实上,书店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缺位是行业通病。

大部分民营书店的员工多为临时雇佣,其中不乏兼职人员,其图书管理及文化服务的专业性堪忧,这使得书店团队良莠不一,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顾客的体验感。

同时,长久以来的固化矛盾依然难以消除。对于传统的书店店员,我们极少强调其社交属性,他们的职责范围通常囿于“整理书架、盘点库存、有问便答”。

于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浅显地认为“书店店员就是服务员”。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优势,首先便要剔除这一刻板印象。对于店员自身而言,也应摈弃这一固化思维,增强传播者意识,做好书店顾客的摆渡人。

那么后疫情时代的书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店员?

正如媒体融合催生了“三头六臂”的融媒体记者,出版业变革造就了大批数字化编辑,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也将打磨出复合型店员。

以书会客,做读者的指引者。诚然,店员的服务性质无法改变,但数字化时代的服务已然超越了其最初的定义。它不再拘泥于书架的引导、书籍的归位、予取予求的反馈,更注重精神的引领和心灵的碰撞。

从“这本书在那里”到“如果您喜欢这本书,那么我想你或许也会对那位作家的作品感兴趣”的转变,也是“服务者”到“指引者”的角色转换。

主动了解读者需求及阅读喜好,提供个人品读思路与感悟,通过制造以书为核心的社交话题,是店员“以书会客”的生动体现,也是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文待客,做大众的故事家。打动人的永远是生动的故事。新闻报道讲求故事性,书店营销与品牌建设的深度共情同样需要依靠讲故事的人。故事的渲染力与你来我往的交互性,是实体书店作为社交空间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字传播时代的文化净土。

从表层意义上看,我们需要说书人。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立足书店品牌,开展“新华领读人”计划,在全省门店培养具有主持主播意愿及能力的一线员工,发挥其说书荐书的长处,共同参与双循环建设。

各地区门店则依托地方资源及各自特色,培养门店的“故事姐姐””绘本姐姐”,立足文化传播之本,深抓人际传播痛点。

更深层次的要求,则着眼于书店故事的记录与传播。立足宏观大局,以旁观者、参与者、推动者的多重视角记录书店的一丝一缕、一沙一尘、一人一事,让书店里的邂逅与交往深入人心而又润物无声。

以学引客,做个性的文化人。我们必须意识到,相较于基础的机械化工作流程,店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常被忽视。

抛开对阅读的主观喜好不谈,书店的展陈设计、海报搭配需要美学基础,不同类目的书架导购需求迥异,季度选品则要求店员具有基本的阅读容量与价值判断力。

纵观目前实体书店版图,无论是民营书店还是国营书店,在招聘要求上依旧模棱两可。诚然,高素质店员队伍的建设无法一蹴而就。但学历高等化、专业细分化、兴趣多元化是书店选聘员工标准的大势所趋。

Podpisnie Izdaniya是俄罗斯的一家百年书店,店员为挽救纸质书滞销的颓景,以Cosplay形式拍摄书籍封面,还原书中场景,吸粉20余万,带动店内客流量指数式增长。

图片

这为店员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彰显个人特色将成为留客固粉的致胜利器。

库兹韦尔曾作出如下预言:2029 年,新一代智能机将通过图灵测试;非生物意义上的人将于 2045 年出现。随着Chatgpt崭露头角,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被大幅前推,这一切无可指摘,无法规避,也无从逃脱。

当技术、文字、计算等智慧活动被轻易取代,当科技与创意的顶点近在咫尺,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两座大山咄咄逼近,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再次受到拷问。

或许在此刻,每一次真诚注视的微笑,每一个温流传递的拥抱,每一对彼此紧握的双手,每一次的点头示意与弯腰道谢,这些最朴素的回应与最原始的对答,成为了对人类命运最真挚的关切与鼓舞人心的愿景。

奇点已至,未来已来。在这场时代暗流中,坚守在书店里的人们,是读者的“摆渡者”,亦是同门店一起安静伫立的“守望者”,更是见证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掌舵者”。

他们最近距离地体察阅读世情和社会百态,为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热望,并试图让大众回归书籍的本质:认知体验,学习成长,交流分享——而这些也同样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

当然,我们也异常清楚:实体书店破浪扬帆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