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要摆正心态

发布时间:2009-05-05 作者:潘国驹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量:5598

 

    目前,在大中华圈尤其是中国大陆,一窝蜂把最好的科研成果投寄到西方最权威刊物发表或出版著作。从现阶段衡量,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可以借助西方的出版媒介,在短时间内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及学术水平。但这种做法却不能成为长期的运作方式。中国出版界实施“走出去”要摆正心态,给自己信心,拟订追赶欧美的计划。    

  文章摘录如下:  

  笔者在416《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中国出版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文,针对中国新出台的官方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看出中国有意放宽出版政策,其中“走出去”的新思维,引起不少讨论。本文继续阐述几点看法。这个文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与传媒、出版、科教、文化等有直接的关联,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走出去”的分阶段目标  

  一、首先,我们再分析“走出去”的心态问题。目前,在大中华圈,尤其是中国大陆,一窝蜂把最好的科研成果投寄到西方最权威刊物发表或出版著作。中国的科研论文或成果,能在《科学》、《自然》杂志发表,或者能在Wiley等一流科技出版社出版,毫无疑问显示了中国的科研实力,但同时科技出版权也就归属了西方的出版集团。  

  从现阶段衡量,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可以借助西方的出版媒介,在短时间内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及学术水平。但这种做法却不能成为长期的运作方式,否则,50年、100年后,发展中国家或者亚太国家会一直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那些大投资项目的版权也将永远属于西方传媒集团。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要给自己信心,不能永远依赖欧美的扶持,要拟订追赶欧美的计划。  

  可以这么说,中国以及亚太新兴国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政策,譬如先有一个5年、10年、15年的短中期政策,再有一个长远规划。短中期目标,就是在不久的将来,集中精力在部分科研领域超越欧美,这就牵涉到出版传媒的掌控权问题,世界上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可借鉴,如:前苏联、东欧国家、甚至瑞典、瑞士、丹麦、以色列等,他们不全依赖美国,在科研上坚持独立性和民族性,中国应从中得到启发。   

  二、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出版一度辉煌。中国的大学教科书,绝大部分是由国家出版集团控制的,譬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据说,出版教材是需要教育部批准的。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日益接轨,近几年,不少大学也采用英文教材,这是必然的趋势。英文作为最强势的语言,大概短时间内还不会改变。  

  中国的高等教材,在1949年之后,一度有过辉煌。文革前十七年,中国也确实出版了一批质量堪比世界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教科书。我想到的例子有: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王竹溪的《特殊函数概论》,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黄昆、谢希德合着的《半导体物理学》,严济慈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等等。我想,这一类中国本土的教材即使放在世界学术的层面来评论,也是站得住的。  

  另外,当时的教科书价格都非常便宜。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一流的教科书?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这些大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有社会责任感,不是为了奖金和物质上的诱惑。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科研人员的精神情操是不能和老一辈科学家比的,他们“耐不住”寒窗生涯,想方设法弄钱,大学、科研所也不是圣洁的净土了。   

  文化艺术也应走出去  

  三、在科学教育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应该走出去。中国电影(包括台湾、香港)这些年在各大电影节上频频得奖,出现了像李安、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贾樟柯等重要导演。中国当代画家,也越来越被西方看好,除了老一辈的吴冠中,有当代画坛“四大天王”之称的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同样受到举世瞩目。  

  还有,就是即将来新演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曾远赴美国、英国、希腊演出,让西方观众领略到东方艺术的精美,体会到和莎士比亚同时的中国剧作家汤显祖多么了不起!这台昆曲结合了台湾两岸的艺术精英,共同打造而成,这种发挥两岸各自所长的合作模式,也可以为两岸的科技合作找到依据。  

  总之,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出来,走向世界,走向富强,走向前沿。应该重新拾起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年轻一代爱科学、爱文化、爱艺术、恢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才能为中国、为世界、为科学,做出贡献。